2006年6月23日,星期五(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海上大熊猫”喝着污水艰难度日
赖伟行

  中华白海豚,1988年被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也是被国际贸易公约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珍稀哺乳动物。如今,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其濒危程度远远超过大熊猫。

  回顾:3年死亡19起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生物系标本室内,7具中华白海豚的骨架标本和9具身体标本安静地躺在陈列窗中。它们身体修长,喙突狭。呈平铲状的尾鳍、三角形的背鳍和圆浑的胸鳍似乎在暗示着,它们也曾经在蓝色的海洋里畅游。
  这些死后留待人们研究的生灵,有的体长不过1米。其死因除了被“螺旋桨打伤致死”以外,还有“饥饿致死”、“被鱼网误捕致死”等等。
  “这头死的时候还不到1岁,奶都没戒呢。它们的骨头还没完全钙化,做起标本来太难了。肚子被打得稀巴烂,只好用线缝起来了。”指着一头幼豚的标本,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万焕通无奈地说,“活的中华白海豚非常可爱,呼吸时头会露出来,还会发出‘Chi-Chi-”的喷气声。它们正常寿命大概在38岁到40岁左右。”
  从2003年2月至今,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统计处理的中华白海豚死亡案件一共有19起。最近一次发生在今年3月20日,一条中华白海豚的尸体出现在香洲野狸岛北侧海堤。其体长约2米,已有腐烂迹象,但整体保存完好。尸体被送到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标本制作部,技师王英库及其助手连夜加班,采取由表及里的方式查找死因。表层尸检显示,这条年龄在6岁—8岁之间的雌性中华白海豚十分瘦弱,体表没有致命伤,死亡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但躯干左侧零星分布的瘀斑说明其死前曾伴有并发症。
  深层解剖发现,这条中华白海豚胃部及消化道内空无一物,可以判断饥饿是造成它死亡的主因。另外,尸体肝脏发黑,其他脏器也有病变迹象,估计是遭受海洋污染。

  危机:最大的威胁还是人为因素
  国内著名鲸豚研究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周开亚表示,海洋污染、填海围垦等人为因素会恶化和缩减中华白海豚的栖息环境,渔业资源枯竭则破坏了海洋生态链,船舶交通和海底爆破会对中华白海豚造成直接伤害。
  在众多不利中华白海豚生存的因素中,“头号杀手”当属海水污染。广州市海洋地质调查局完成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2003年-2005年)海洋地质环境调查”的结果表明,珠江口附近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氨、pH值、磷酸盐、铅、硫化物、石油类均达到了重污染级,其中重金属铅、无机氮、石油类几乎100%污染超标。珠江口已成为仅次于渤海湾的全国第二大重点污染海域。
  广东省环保局副局长陈光荣介绍,近年来排入珠江口的各种污水量每年超过20亿吨。他说:“由于市政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到2004年广东仍有65%的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过度捕捞,近海渔业也在遭受“荒漠化”之痛。过去,包括广州、东莞、中山、珠海、深圳和港、澳特别行政区近岸约6000多平方公里的珠江口海域曾有200多种海洋鱼类在这里产孵、索饵,其中的青鳞鱼、白姑鱼、鲻鱼等都是中华白海豚喜食之物。现在,这里的鱼汛次数和种群数量都大幅减少,这让中华白海豚的食物之源日益枯竭。

  对策:建立保护基地
  3年多以前,陈加林来到保护区管理局当局长,在他眼里,辖内46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是中华白海豚最珍贵的家园。
  始建于1999年10月的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珠江口北端,北至内伶仃岛,南至牛头岛,西至淇澳岛,东至香港大屿山,与香港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接壤。2003年6月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已经建了近7年,但是保护区到现在还没有界标。陈加林说:“我们正和海事局联系,在保护区边上竖4个界标。这样至少能让船只进入保护区时减速。”
  他说,保护区管理局没有船只,要出海都要和其他单位联系。另外,现在中华白海豚生病了没有“医院”,管理人员即便找到了受伤的白海豚,也只能用渔船放归大海,它们是死是活难以预料。
  陈加林透露,国内首个中华白海豚基地今年内将在珠海的淇澳岛开建,具体的建设方案已经向规划部门报批。基地位于珠江口西岸、珠海市的东北面,距保护区不足2海里,还有一条5公里的大桥直接与陆地相连,以便于管理、监测、救护等工作。
  专家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将人与自然拉回到原来的起跑线上已不可能。但是,当人类社会发展与生物保护目标发生冲突时,不妨多点以自然为本。从长远而言,营造各种物种和谐共存的世界,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之一。